chuangzyuan image
看风景 访名胜 悟人生 读小品 民族大家庭 民风民俗 探讨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会员 登录   |     注册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留言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布朗族

 二维码 1201
发表时间:2017-12-10 12:53作者:怡夫

布朗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东汉时期(公元一世纪),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大理自族自治州南部设置博南(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不韦(今保山地区之施甸县)、嶲唐(今保山市)等县,居住有一种“哀牢”人。而《董难·百濮考》记载,哀牢即永昌的濮人等条资料,从而得出结论说:“永昌濮族亦称哀牢”。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

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皇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皇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

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

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记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就是说到了唐代,上至今中甸维西,下至今西双版纳都有布朗族先民,南诏奴隶制国家,曾经强征其统辖区域内的诸落后部落人民。《蛮书》卷四就描述了当时被南诏驱赶上战场的“扑”人被唐朝军队俘虏后的情况。

宋代,大理国兴起,基本上继承了南诏时期的统治范围。在今景东、景谷、镇源等地,原是“扑”(布朗)与“和尼”(哈尼)所杂居,后来部分地区曾被“金齿白天”(傣族)占据。

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凤庆)、永昌以及今西双版纳一带,景东,景谷仍有少数分布。

明代,蒲人的分布与元代基本一致。中央封建皇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蒲人地区的统治和联系。明洪武年间复设顺宁土知府,为蒲人的一个主要聚居区。明代中叶以后,在永昌府属境之凤溪、施甸二长官司辖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三十八寨(今保山西北)是“蒲人”的一个聚居区,在永昌南部之右甸亦有“蒲人”居住。

清代,蒲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无甚差异,与现在也大体一致。

民族关系

历史上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主要因素。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历史的主流。

首先是傣族与布朗族的关系。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这里所说的并非是族属的亲缘关系),后来分家,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傣族是弟弟,住坝子。山区森林多,布朗人祖祖辈辈砍山种地维生。坝子灌既方便,傣族世世代代种水田过活。有一次,哥哥要到坝区弟弟的家访问,下山途中遇着暴风雨,遍身淋湿,到达傣族家中,弟弟看见哥哥全身湿透 ,急忙请哥哥到火塘旁烤火。从此,傣族家中的火塘三脚架有一方就不能烧柴,专门留给哥哥烤火,认?quot;人亲不如火亲",借以表示兄弟情谊。这个象征布朗族与傣族人民之间友好互助关系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布朗族人民经常到坝区出售棉花、辣椒、茶叶等农副产品, 然后向傣族人民买回砍刀、土锅、盐巴、布匹、衣裙、银饰等生产生活用品。由于傣族在文化上发展水平较布朗族为高,因而傣族先进文化对布朗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绝大部分布朗人都学会傣语,并且在布朗语中还吸收了许多傣语词汇。近代以来,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即宗教文字、音乐、舞蹈、节日等很多都接受了傣族文化;物质生活方面,诸如建筑、衣饰、用具等也有很多与傣族相仿,由此可以说明布朗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受傣族的影响很大。

但另一方面,解放前表现在各民族关系上存在着民族压迫。汉族、傣族统治者压迫布朗族,布朗族头人又压迫当地人数较少的拉祜族及哈尼人。

布朗族在布朗山以主体民族自居,因此布朗族称哈尼人为“果”即奴隶之意。果兴竜的哈尼人过去向章加寨租种土地,每年秋收后,章加寨的头人就要带领一部分群众去果兴竜集体收租,并大吃一顿。但是,布朗族人民与哈尼族人民之间在生产生活上仍然是互相支持,友好来往的。例如,果兴竜哈尼族因地少,粮食产量不多,大部分依赖于章加寨的布朗族供给,章加寨的布朗族又从果兴竜寨的哈尼人那里换回茶叶、包谷等。

布朗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也是十分密切的,许多汉族商人把镰刀、铁锄、铁锅、铁三脚、盐巴、布匹、针线等从内地驼往勐混及布朗山,供应布朗族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民之间的这种联系是从来也没有中断过的。

解放后,废除了民族压迫的制度,各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日益得到发展。党和人民政府还派来了汉族、傣族的干部配合人民解放军,深入到各村各寨,开展很多做好事、交朋友和访贫问苦的活动,他们的这些模范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布朗族人民,布朗族的人民称呼汉族的干部为好干部。从此,布朗族的人民与其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了真正的平等和友好的新时代。现在,友好合作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基础。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生活习惯上与汉族较接近。

概况

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有人口82398人(1990年)。布朗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沿岸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边境线一带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的山区,景洪县的小勐养和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专区、临沧专区和保山专区等地。

布朗族有各种自称和他称。居住在西双版纳者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者自称“本族”;居住在澜沧县文东乡那巩寨者自称“腊佤”;居住在镇康、景东者自称“乌”或“乌人”;居住在墨江、双江、云县者自称“阿瓦”。汉族及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在解放前称布朗“濮曼”或“蒲满”。双江县的佤族称之为“布恩”,拉祜族称之为“卡普”,傣族称之为“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地区,海拔在1500-2300米之间。 这里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亦有差异。冬天最低气温3℃-4℃, 夏季高达30℃。夏秋(5-10月)为雨季,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春(11-4 月)为旱季,少雨多雾。境内有南吉河、南埋河、西定河、勐库河、小黑江、把边江等流过,但无灌溉之便。在莽莽原始森林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生长着松、柏、云杉、楠木、红椿、麻栎、马登树等优质林木,油桐、香樟、核桃、橡胶等经济林木,野三七、罗芙木、美登木、当归、何首乌、杜仲、茯苓、接骨草、龙胆草等名贵药材。山林里栖息着野象、野牛、野猪、熊、虎、豹、猿猴、大蟒、马鹿、麂子、穿山甲、飞貉、孔雀等珍禽异兽。地下蕴藏有金、银、铜、铁、硫、碘、镍、玉石等矿产。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旱稻和水稻为主,辅种玉米、芝麻、瓜果、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棕片、大麻等。村寨周围是大片的茶林,这里是著名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布朗族人民定居生息提供了条件。

语言文字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部分人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会汉文 、傣文。

宗教信仰

解放前,布朗人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人们在大自然各种灾害面前的软弱无力,对于人间的祸与福、生与死,对自然界的风雷电等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感到恐怖而无能为力。这样就在人们头脑中逐渐产生了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的错误的观念,即原始的宗教观念。布朗人除信仰原始宗教外,近代以来因受傣族强烈的影响而信仰了小乘佛教。布朗族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奉小乘佛教,二者并行发展,互不相悖。

自然崇拜 

布朗族信仰万物有灵,普遍崇拜鬼神,凡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火水山石等皆认为有灵魂而加以崇拜。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直接崇拜形式。他们把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看做是鬼灵在作祟,对一切不可知现象也认为有神或鬼。所以,神鬼极其繁多。在一年四季中,祭鬼神的活动十分频繁,深入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祭祀活动当数祭“龙树”(神树)最大而隆重,每年全寨人都聚集在寨边“龙树”下“祭龙”。祈求龙树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祭龙”的时间和形式因地而异。火给布朗人带来光明、温暖和熟食等幸福,这自然激起了人们对火的崇敬,禁止任何人从火塘上跨过。人们还信奉一个管水的神,名叫“苦拉”,据说它是一个人头蛇身的怪物,每当下大雨涨大水或山崩地塌时它就出来了,但它不能管其他的鬼,与其他鬼平等,不是管属关系。

图腾崇拜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图腾是蛤蟆和竹鼠等动物。在传说中,竹鼠曾为布朗人寻找过谷种,给布朗人带来了粮食丰收。他们认为竹鼠代表祖先的魂灵。最初,既不能打还要避而远之。后来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每年傣历四至九月,他们都要集体挖竹鼠。只要举行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抬着身上戴有鲜花的竹鼠绕寨一周后,即可食用竹鼠。因此,挖到竹鼠后,将鼠肉砍碎分到各家祭祀家神。各家接到鼠肉都要朝火塘上的三角架点拜三次,表示竹鼠给大家带来了“谷魂”和“盐巴魂”。

施甸布朗族的图腾是马。马被视为吉祥物,严禁宰杀和食用。澜沧县谦六乡打岗村布朗族崇拜葫芦,全族人忌食葫芦子。

祖先崇拜 

布朗族非常崇拜祖先。首先崇拜的便是古老的氏族“丢瓦么”(女神)和“丢瓦位”(男神),进入农村公社后,这两个氏族祖先神转变为各村社共同崇拜的对象--“寨神”, 它管理着全村社成员的一切吉凶祸福。

每个氏族都共同奉祀一个氏族祖先神,以“胎嘎滚”(祖先灵台)作为标志。“胎嘎滚”为一竹篾箩筐,内盛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筐内的灵物各氏族都不尽相同,多为象牙、贝壳、小刀、米、剪刀、蜡条、银器、宝石、经书等。“胎嘎滚”由现任氏族长保管,每逢节庆、盖房、结婚,氏族成员都要对其祭祀,祈祷祖先保佑全氏族吉祥平安。

此外,布朗族的每个家庭都供奉着一个家神,或用芭蕉叶、甘蔗叶、蜡条等作家神的象征物,或无任何象征物,只是在过年时进行祭祀。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传入滇西南和滇西的时间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 最初曾遭到抵制和排斥,后几经发展,布朗族开始信仰小乘佛教,逐渐接受了佛教教义,以至形成全民性的宗教。

布朗族地区小乘佛教的制度(教阶、戒律)、建筑、设备等都仿效傣族。教阶的升迁由低至高分为八级,即“帕囡”(小和尚)、“帕朗”(又称“都”,即佛爷中最低一级)、“帕听”或“沙的听”、“帕沙弥”、“帕桑”(全称是“沙的桑卡纳甲”)、“松列”、“帕召苦”、“阿戛木里”。其中,升“帕囡”和“帕朗”较容易一些,只要本人愿意,父母支持即可请佛爷举行仪式。。戒律有“十戒”和“五戒”。“十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窃;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酗酒;六不食过时午餐和晚餐;七不准在节日舞棍弄棒;八不准同长辈平起平坐;九不准带刀、戴花和银饰物;十不准穿戴有银饰物的服装。“五戒”实指前五条戒律。“十戒”要求和尚和佛爷做到,“五戒”则要求群众遵守。布朗族男孩到了十二三岁,要入寺为僧学习佛教经典和傣文,时间可长可短。布朗族俗人佛教徒特别热衷于“赕”(施舍),一年中以“赕”为中心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饮食文化

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豆类、薯类、小红米等副食品。喜吃糯食。多数人家日食三餐,中午习惯吃冷饭,米饭多采用蒸和煮两种方法,布朗族男子的竹筒煮饭尤具特色,清香可口。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瓜豆、萝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布朗族妇女采集的食用菌、木耳、山笋、蘑芋、山薯和各种野菜可供食用。肉类以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肉食为主或辅之麻雀、竹鼠、蛇、麂子等飞禽走兽之肉,同时还可到河里捕捞鱼、虾、螃蟹等为食。

西双版纳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圆形桌和圆形矮凳,用竹篾编制而成。过去,餐具多用竹节代替,食不用箸。解放后,布朗族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如今,人们所使用的炊具以铁铝制品为主,使用搪瓷或瓷的盆、碗、匙、碟、杯,用碗筷进餐。

西双版纳布朗族食物的烹制方法有煮、炒、烧、烤、腌、生食、舂食等几种。制作方法虽简单,但颇具本民族的特点。煮类食品以清煮为主,一切可食之物都可用煮的方法制作;炒类食品多用在肉食上,如猪肉、牛肉、鸡肉及其他兽肉多用炒的方法来烹调,喜用辣椒、姜、蒜、韭菜等作配料;烘烤类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鱼;烧类食品以包烧为主,鱼肉、菌类、野菜等都可用芭蕉叶包成小包,放在火塘内烧,较具特色的有包烧鲜鱼、包烧鲜肉、螃蟹松等;油炸类食品有油炸鸡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布朗族嗜酸味食物,也善于制作腌制类食品,主要有酸肉、酸鱼和酸笋;酱类食品有虾酱等;干菜类常采集柳蒿晒干储存;生食类有各种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喜食鸡肉稀饭、田鼠稀饭和狗肉稀饭,尤其是田鼠稀饭最为珍贵,常用于招待客人。

布朗族的饮料有茶和酒,男女普遍吸草烟,男子抽短烟斗,烟味辣;妇女抽长杆烟斗,烟丝味淡。现在,多数青年妇女已不吸烟,男青年多吸纸烟。嚼槟榔也像吸草烟一样普遍,常在饭后食用。将槟榔果、芦子、熟石灰和少许草烟拌在一起放入口中咀嚼,吐出的口水呈红色,日久之后,由于其汁所产生的化学作用,把牙染得黝黑。槟榔既能健胃消食,又能固齿护齿,是布朗族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

传统节日

各地布朗族的节日不完全相同。在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节日多属宗教性节日,如“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泼水节”或“桑刊节”(傣历六月)、“赕帕”(送袈裟)、“赕佛节”、“新米节”、“赶听”、“献经节”等。保山地区施甸县布朗族受当地汉族、彝族的影响,节日有“春节”、“跳会”、“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唱灯”。上述节日中,泼水节最为盛大而热闹。该节日因各地所举行的主要活动项目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双江、永德称“堆沙节”,澜沧称“插花节”。以前,在西双版纳过“桑刊节”(即过新年)时,不划龙舟,泼水也只是象征性的。近年来,靠近公路、河流的布朗族也举行群众性的泼水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牛,制作丰盛的食品佳肴,还要进行一些宗教活动,如浴佛,给家族长洗礼,祭“胎嘎滚”,向祖宗、家神祈祷。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风俗习惯

由于布朗族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长期以来,与傣、汉、佤、彝等民族交错杂居,其风俗习惯除了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相邻民族的影响。

服饰

布朗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基本一致。头缠白色或黑色布帕,上着白色或黑色圆领长袖对襟或大面襟短衫,口袋内贴,下着黑色宽裆肥裤,肩挎挂包。

西双版纳布朗族妇女,已婚者头发挽髻,髻插“三尾螺”簪,系银链、银铃,别多角形银牌,头缠青布或黑布帕,布帕两端镶有彩色毛线,耳戴大银环。未婚妇女,因受傣族影响,喜用彩色大毛巾包头,在头上插各色鲜花或绢花,两臂箍小银镯,佩带各色玻璃珠。耳戴银塞,塞上缀着彩色毛线,下垂至肩。上衣左右两衽,斜襟,无领窄袖,紧腰宽摆,衣摆镶花边,短及上腹部。衣角两边各有一条飘带,用于拴线打结,可将短开衫系紧。上衣的颜色,已婚妇女喜欢穿黑色或青布短衫,年轻姑娘则偏爱白、红、绿、天蓝色,喜着有鲜艳条纹的无袖对襟紧身小褂。妇女都下着筒裙二条,内筒裙为白色或黑色,外筒裙腿部以上为红、黄、黑或其他颜色相间的横条花纹,腿部以下为黑色或绿色,有银腰带系裙。小腿缠白色护腿布,跣足。

保山地区布朗族妇女用黑布或青布包头,形状呈三角形。年轻姑娘将独辫绕在包头之外,已婚妇女发辫绕于包头之内,包头一端饰以绒球,露于左耳的包头外。上衣多是蓝布衫,高领、长袖、大面斜襟。高领上绣有精美的花纹,系一条镶嵌着十余个银泡的项带,袖沿镶彩色花布或绣花纹。上衣外套一件小对襟短衫,根据喜好,两襟各边镶钉15对至20对不等的的布纽扣或小银币银扣。下着长裤,裤脚肥大。腰系围裙,裙的下摆绣花纹或镶花边。小腿缠护腿布,跣足,少女喜戴银饰品。

近十几年来,布朗族的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姑娘的打扮与傣族完全一致,衣裙的款式、服色都已“时代化”,青年男子着汉族服装、T恤衫。人们穿上了塑料凉鞋、皮鞋、解放鞋、拖鞋和袜子。双江的布朗族青年妇女多数已不包头巾,而更崇尚流行服装。

建筑

布朗族的建筑形式有干栏式建筑、平房建筑和佛寺建筑三种。

干栏式建筑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住房与傣族竹楼的形状一样,都是竹木结构建筑。系用14-16根直径20公分的粗木为柱,中柱四根较粗,高约5-6米,横梁4根,长约4米,小椽搭150根左右。竹楼分上、下两层,上以栖人,下养家畜,堆放杂物。楼上四周或栅竹笆或围板壁,屋顶呈双斜面,以草排覆盖,屋面为四方两台,用粗竹竿剖开两半铺设楼面。在离住所不远的地方还建有仓房。

建盖房屋是一项集体性活动,因此,盖新房时全寨男子都要出动帮忙,团结互助的精神在盖房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待新房建好之后,主人设宴款待全寨亲友,举行贺新房活动。

平房建筑 临沧、保山一带布朗族的住宅属于土木结构的双斜面平房或两层楼房,用茅草盖顶,四壁用土基筑墙。房屋布局与当地汉族、彝族相似,室内用木板隔成三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卧室,楼上堆谷物。进入80年代以后,布朗族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在双江县,木结构、土坯墙、三开间带楼的瓦房已经非常普遍,个别农户还建起砖混结构的新式楼房。

佛(缅)寺建筑 多建在村寨的最高坡上,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缅寺由大殿、僧舍、鼓房、戒堂和藏经楼组成。大殿地基呈长方形,是整个缅寺建筑的主要部分,屋顶盖瓦,呈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内有佛像,坐北朝南,大佛左边有小神龛楼,右边置一小佛塔。柱梁上涂满各种各样的金黄色几何图案,房梁四周挂满了群众赕来的精制经幡。屋外墙上装饰有各种图案。这里是布朗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住所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干栏式民居,沿木梯而上,楼上右侧设有竹木搭架而成的长方形阳台,置有盛水坛罐,供家人洗漱及晾晒衣物和乘凉。楼上室内分堂屋、火塘和住室几部分。进屋左右两侧各有一棵木柱,象征祖先神。左柱代表男神,右柱代表女神,其上都附有奉祀的某些标志。堂屋中央置一四方形火塘,上面架有铁三角架,用于烧火煮饭,火塘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竹楼内有的分隔,有的不分隔,无床。火塘左右两边为卧处,家长卧于火塘正上方,靠火塘里边的一根中柱是存放“家神”灵物之地。室内四壁不开窗,光线昏暗,陈设十分简单。

现在,竹楼大多以瓦铺顶,瓦顶镶嵌玻璃亮瓦,室内窗明几净,陈设有各种家具和卧具。传统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

交通

布朗族村寨被群山环抱,隐立在耸天的树木及翠绿的竹篷和芭蕉丛中,坡陡路险,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的通道只是自己修建的驿道和简易独木桥。解放前,运输粮食和货物,全靠人力背和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民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改善交通条件的努力,在通往布朗族地区的县、乡修建了公路和简易公路。

1964年,西双版纳布朗族山区修建了一条全长49公里的简易公路;1980年从县城各修一条公路直达摆榔、木老园两个布朗族集居区;80年代初,澜沧县的蛮景和思茅县的蛮坝两处已修通了简易公路。交通方便的村寨,少数群众已开始使用拖拉机运输货物。简易公路的修建,为布朗族群众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经济贸易的便利条件,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婚姻

布朗族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各地婚俗略有差异。西双版纳布朗族从恋爱到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染齿、恋爱、订婚、结婚等过程。

布朗族青年男女大约到了15岁左右,通常要举行染牙齿仪式。该仪式一般是由青年男女以年龄为等级所组成的社团协助完成。届时,男青年用一种布朗语称作“考阿盖”的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在嬉笑逗乐之间帮助女青年染牙,然后女青年又为男青年染齿。经过这样互染牙齿的活动后,青年男女便获得了恋爱、结婚的权利,从此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如有谁违反这一古老遗俗,将遭到大家的指责,也无人与之进行社交活动和恋爱结婚。

布朗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当他们在集会、节日及生产生活中结识后,男青年便通过送鲜花、树叶、情书、夜访等方式向姑娘求爱。其中,夜访是主要形式。夜访一般有群访和单独进行两种。群访有寨与寨之间的互访及寨内几个小伙子同时夜访一个姑娘,这种情况多属社交性质,而单独夜访多为谈恋爱。唱情歌更是夜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布朗族姑娘一般不到男方家夜访,她们多在寨子的空地上,点燃篝火摇车纺线,等待小伙子的到来。当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父母即请亲戚或媒人携带猪肉、茶叶、草烟、酒等到女方家提亲。姑娘父母总要有意推诿一番,求亲需反复进行多次。最后,当女方父母收下礼物便算正式订婚。接下来,双方家庭亦着手准备结婚所需物品及商量婚后居处方式。杀鸡卜卦,择定婚期,结婚时间多在傣历三四月或六八月。婚期界临,男女两家杀猪宴请亲朋好友,长辈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和嘱咐,举行拴线仪式。第一次婚礼后,按布朗族古老的习惯,男子行从妻居三年(实行“望门居”)。三年期间,男女双方仍分属各自的氏族,男方与父母生活、劳动在一起,只是到了夜晚才回到女方家居住,天亮又返回自己父母家。三年期满后,如双方情深意笃,又生育了子女,便选定吉日举行第二次婚礼。此次婚礼隆重而庄严,男女双方毫无例外的要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全寨乡亲和双方亲戚、氏族长及其他长辈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祈祷,仪式完成后,婚礼即告结束。从此,新娘就住在男方家,行从夫居,正式成为男方氏族的成员之一。

从夫居三年后,有的夫妇离开父母家独立出去时,还要举行第三次婚礼。如今,很多人家一改过去的传统婚俗,只举行一次隆重的婚礼,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布朗族结婚自由,离婚也很自由,离婚方式因地而异。夫妻反目,只要带走自己的东西即算离婚;有的地方是请一中证人用一对蜡条,双方各持一端,由一方用剪刀对半剪开,各人拿一半即了事,从此分手各不相干。

家庭

由一夫一妻所组成的小家庭是布朗族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和生产单位,只包括夫妇和子女。在布朗族社会中,还有扩大家庭,包括夫妇、父母、子女和未婚的兄弟姐妹或四世同堂;父子关系在各类家庭关系中居支配地位,他们掌握着家庭生产、生活的经济权、计划权和分配权等,母亲是家庭主妇。

在布朗族家庭中,全家男女老少都得参加生产,从播种、收摘棉花、编制篾箩、采集、看家护院、带孩子,均按不同性别年龄作自然分工,协作进行。男子多从事体力劳动,妇女多做家务和较轻的农活。

子女成婚与父母同住三年后,一般都要另立门户,方式有:一是另建竹楼,由家族成员共同帮助修建,父母分给一部分生产生活资料;二是分火塘,仍居父母家。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几个弟兄,父母多留一人在家赡养父母。父母死后,土地、财产等绝大部分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其余弟兄只能分到一小部分。女儿也能分到一些财产,但多为生活用具,不能拥有私有土地。若无子女可以收纳养子,养子同样可以继承财产。

每个小家庭在各方面都与家族组织保持着密切关系。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家族长,有共同占有和使用的土地,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和团结互助的习惯。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亲属称谓分父系和母系两大类,但区分很不明显,两类称谓基本一致。辈分虽按祖、父、自己、儿、孙、曾孙来区分,但常受年龄的限制。辈分主要是按年龄长幼及性别来区分。所以,在具体称呼时,要视称呼者本身的年龄与被称者的年龄相比较而定。由于亲属称谓贫乏,往往一种称呼不加区别地运用于辈分不同的许多人,如儿媳、弟媳、侄媳、甥媳、孙媳等均用同一称呼。这是古老的血缘婚和群婚在亲属称谓上的反映,其亲属称谓仍落后于婚姻形态。

人生礼仪

生育 分娩之日,由母亲或有经验的老年妇女帮助接生。 双江布朗族妇女生产时行蹲姿,孩子生下后,接生者用剪刀剪去脐带,再用细线扎结,然后用白布包裹剪下的脐带并放到婴儿的小帽内,以示吉祥如意。生男孩护理5天,生女孩护理7天。男孩29天为满月,女孩30天为满月。婴儿满月后, 亲朋好友多带礼物探视祝贺。

命名 布朗族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命名制度。婴儿出生三天或一个月,即举行命名仪式。西双版纳布朗族无姓氏,通常是在名字前加“岩”和“玉”来分别表示男女性别;老年男女则在名字前分别冠以“达”和“牙”。一般由外公或族中老人或父亲命名。按照排行顺序,长子称“滴”,依次为“占、冈、布、帕、苏、骚、哄”;长女称“英”,依次为“望、温、哀、纽、呃、哦、熬”。小孩名字取定之后,便将母亲全名的第二个音或最后一个音连在小孩的名字之后,此种逆推反连法的表现形式是:性别通称(岩或玉)+子(女)名+母名,这样便形成了母子(女)连名制。这是母系社会亲属制度按母亲世系计算的产物。此外,还有母子(女)连名与父子(女)连名的混合制和父子(女)连名制,它们分别代表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及父系社会的文化特征。

临沧、保山、思茅地区绝大部分布朗族都有各自的姓氏,如陶、李、陈、魏、蒋、杨、李、周、刀、高、俸、赵、徐、万、苏等。有辈分字派,与汉族同。命名时首先按性别标志和生育胎次来进行,外加一个有象征意义的词,由“干爹”、“干妈”负责取名,拴线。上学或参加社会活动时采用学名,命名方式与汉族同。

成年礼 如前所述,过去布朗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时, 需举行“染齿”活动,才能获得恋爱、结婚的权利。其中,以男子的成年礼较为复杂。由于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男子都要入寺为僧一段时间,方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还俗后才具有成家娶妻的权利。否则,即被视为没有教化的生人,无权娶妻成家。而且,男子一生中在不同的阶段更换自己的名字,实质上是由此而获得了政治、经济、宗教、婚姻等方面的权利,这是成年礼仪的集中表现。

丧葬 布朗族人死后,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 只有高僧和高龄老人死后,才采用火葬。棺木有木棺和竹棺两种。在西双版纳,每一个布朗族村寨边靠近佛寺的地方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安葬尸体的方法较为特殊,保留着古老的台葬形式。所谓台葬,就是将死者按年龄长幼和辈分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高处的一台为老年人墓地,中间一台为青壮年墓地,最低一台埋小孩。凶死者埋在远离公共墓地的地方,尸体头向西,脚向东,仰面直葬,不垒坟,无墓标和陪葬品,墓坑较浅。加之墓地面积有限且狭窄,日久天长,随着死者的增多,只能按照其辈分在原有墓坑下葬,从而形成了叠葬。因此,同一墓坑往往埋葬着同一辈分的许多尸体,不分男女重叠相垒,这种多人共葬一墓的特殊习俗已不多见。

人死后一般是当日埋葬。死讯传出后,家族全体成员和朋友都会前来吊唁帮忙,亲属为死者沐浴、更衣,请佛爷念诵经文为死者超度,举行与死者割断关系的仪式。然后将棺木抬到墓地,长子(或长女)和手持火把的召曼走在前面。下葬时祈祷片刻,召曼用火把烧一下死者的头发,代表全寨男女老幼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返回村寨时,召曼走在最后,沿途撒叶念经。同时,死者亲属请僧侣到家里再念一次经文,整个葬礼即告结束。

禁忌

布朗族的禁忌极其繁多,它来自于社会习惯的约束、禁制和宗教信仰,主要有:

婚姻禁忌 绝大多数地区的布朗族禁止氏族内婚,禁止同姓通婚。按传统习俗,不许纳妾,不许在婚前和婚外发生性行为,如有违反必惩罚。

妊娠禁忌 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能补漏洞,不能让旁人踩着脚,不能吃献祭神灵的食品,不能砌灶,不能进入新娘卧室。

生育禁忌 不拿绿叶进家门,不拿野兽肉进家,产妇不满月忌串门。

居住禁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论家人或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和三角架,也不能把别人用过的铁三角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主人带来不吉;客人不能背靠主人供“家神”的房柱,否则会冒渎神灵,给主人带来不测;凡雷击过的、断了梢的、藤条缠身的和供过神灵的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做“中柱”的树木在砍伐时不能出浆,出浆者认为不吉,必须另砍。而山上的树木不能用来做房屋柱梁。

祭祀禁忌 祭“寨神”时,禁止外人入寨,若有外人闯入,要罚祭猪一头。本寨成员在这三天之内不准磨刀、背水,不准出入寨子,不准高声喧哗;祭祀期间忌动土、修建房屋等。

性别禁忌 布朗族对妇女的禁规尤其突出,如祭“寨神”时,只限于男子参加,妇女不得进神坛;路遇和尚须恭让下方。在日常生活中,男子外出时,妇女禁留男客住宿;不得从男人面前横过;衣裙不能放在家神柱上;禁动男子弓弩等,否则认为不吉利。

宗教禁忌 按佛教戒律,每个入寺的僧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十戒”(详见“小乘佛教”);关门节期间,僧人不在寺外留宿,夜间不串寨子等。

上述禁忌规约,有些属于原始道德规范,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落后习俗已经得到改变。

艺术天地

文学

布朗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铭记他们不寻常的经历,抒发心中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或以奇异的幻想表达某种观点和期望,因而创造、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所以文学限于口头文学。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其主要表现形成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等。这些体裁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布朗族人民各时代的历史经历、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同时,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我国各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支瑰丽的鲜花。

神话是布朗人最原始的口头创作方式。普遍流传的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例如一则神话说: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天没有地,到处是一团团黑沉沉的飘荡不定的云雾,后来经过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天地才被分开来了。红河地区布朗族中传说,神人顾米亚为了寻找造天造地的材料,他到处奔波,最后发现了一条犀牛。顾米亚剥下犀牛皮做成天,剐下犀牛肉做成地,挖出犀牛眼做成星星,把犀牛骨变成石头,把犀牛血变成江河,把那数不清的毛变成各种花草树木,又把犀牛的骨髓变成鸟、兽、虫、鱼。用犀牛的腿撑着天,鳌鱼托着地,每当鳌鱼身体一动,便发生地震。这类神话似乎很荒诞,但对当时的古人类说来确是很了不起,他们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从而构思出用犀牛造天地、造江河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

有关人祖的神话也不少,著名的有《岩布林戛·伊梯林戛》。

西双版纳布朗人中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

布朗族人民历史上曾经与拉祜、哈尼、傣、汉等族人民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在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彼此常以兄弟相称,宾礼相待。但傣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土司,却肆意压迫布朗族人民。"婻三飘"姑娘的故事,便是对土司压迫的控诉。

布朗族文学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诗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对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中以及在爱情、悲哀、喜悦等感情生活中,常用洗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健康又浪漫的情调吟咏成诗歌,以抒发心怀或表其志。诗歌的种类可分为劳动歌、迁徙歌、祈求歌、爱情歌、反抗歌等等。

谚语和谜语是布朗族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它富于哲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例如一则谚语说“嫁汉人要铸铧,嫁傣家要撒秧,嫁山区民族要刀耕火种”。“布朗族靠火生活,傣族靠水生活。”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坝区民族与山区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由于布朗族盛行氏族社会尊老的遗风,因而出现这样的谚语:“地里有蚁冢谷子会成长,寨里有老人人户才兴旺”;有的谚语表述了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学观,如说:“小伙子漂亮当不了饭吃,姑娘漂亮当不了烟抽”;有的谚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如说:“不走不到,不老不死”,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和事物的规律性;“晴天不忘蓑衣,雨天不忘葫芦”,是教人看到任何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和发展中,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

谜语多为物谜,一般都比较形象生动,例如说:“有口井,不在天上,不在地下,四面用石头围着它”--嘴;“一间房子,够睡五个人”--鞋。猜谜的时候,先由甲方念出谜面,接着由乙方猜答谜底。

歌舞

布朗人非常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过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载歌载舞,兴味盎然。布朗山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四调,巴达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同曼等五调。各类曲调不变,唱时可随时变换歌词的内容,能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

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

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

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

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布朗人常是歌和舞结合在一起。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男女青年流行跳一种圆圈舞,跳舞开始,姑娘们即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同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少顷他们又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唱,然后男青年们又聚拢,作虎步跳跃状,如是地反复循环多次。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墨江的布朗族人们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婚娶佳期都要举行"跳歌"的文娱活动。所谓跳歌",就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步法的不同又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三则歌"的跳法是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面部向着圈内,舞蹈开始时先向右转,一个跟着一个向前移动六步,然后向后转身倒退三步,当退至第三步时屈膝,同时,身体稍向后倾,挺胸挺腹,足跟提起,这样就算结束"三则歌"的第一轮全部舞蹈动作。以后再按上述步态循环地跳下去。

"二则歌"是向前六步,后退两步,其余动作与"三则歌"一致。跳舞时有乐器伴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弹着优美动人的小三弦曲调,舞蹈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边歌边舞。

新年到时,漥墨寨的布朗族人们事先就发出通知,邀请外寨人来一起“跳歌”,在间隙时间也常常有两寨人集体赛唱歌,谁输了谁就得出猪头请客,在一阵生动诙谐的对唱以后,人们又继续“跳歌”,往往通宵不散,难解难分。

保山地区施甸县布朗人(濮满)在祭龙活动或结婚佳期都要举行“打歌”。“打歌”也是边唱歌边跳舞的意思。“打歌”之前先要选出一个能歌善舞、娴于交际的“打歌头”,由他主持歌舞晚会。届时庭院中安置几张方桌,桌上陈设猪头、松子、葵瓜子、酒等类东西。“打歌头”将猪头抬起,边唱边绕桌三转,然后把猪头放在桌上,燃香三柱插于猪鼻内,众男女即在乐器声中翩翩起舞,边唱边跳“大翻身”、“小翻身”等舞蹈。伴泰乐器有芦笙、小三弦、竹笛等。众人在“打歌头”的带领下直跳到东方发白,兴尽方散。

布朗族男子喜欢练武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武术场上也照样可以飞舞腾跃,不减当年武艺。主要的武术有“景歪”(长刀舞)、“景纳”(木棍舞)、“景歪纳”(双人舞)、“景款堕”(甩棍舞)、“景弟”(拳术舞)等等。这些武术往往又与舞蹈揉合为一体,刚健有力,动作迅速利索,充分体现出布朗人的勇敢的精神。

工艺

布朗族的手工艺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的竹编、纺织、染布、制茶等均带有浓郁的本民族色彩。

竹编 布朗族居住地盛产竹子和藤篾,家庭用具、生产工具多偏爱竹制品。每一个布朗族成年男子都会编织各种竹器,如篾箩、饭盒、簸箕、篾席、背篓、篾桌、针线盒等。这些手工艺品多数自用,剩余的拿到坝区市场进行交换。也有少数人以编制竹器为生。布朗族男女都会编制盖房用的草排。

纺织 布朗族妇女善于纺织,多在闲暇时间进行。纺织原料有棉花、苎麻和葛线麻等数种,以纺织棉布为主。

这些布用来缝制上衣、筒裙、背带、布袋、裹脚布等。纺织品种有斜纹布、平布和彩锦。布的质地厚实耐穿,深受本族人喜爱。有的地区,人们多半使用水平织机,纺织技术更进了一步。

近十年来,由于价廉物美、品种齐全的化纤纺织品大量销售,传统的纺织技术受到了冲击,一些布朗族妇女已经不纺纱织布。

染色 布朗族的印染技术比较单一,所使用的染色原料是自家栽种的"蓝靛"和各种野生植物。根据所需颜色采用不同的植物,如染蓝色取自"蓝靛",染黄色取自"黄花"汁。制作靛墨的程序是用水把蓝靛的叶、茎泡化,捞去渣滓待其沉淀。染布时,再配上一种树皮,一起置于铁锅熬成蓝汁,然后将白线或白布放入锅中,反复熬煮几次即成蓝线或蓝布。

制茶 布朗族妇女既是采茶能手,同时也是制茶能手。她们用土法制作的散茶、竹筒茶、酸茶很有地方特色。

工匠 布朗族有木匠、铁匠和银匠。以木工居多,能解板、盖房,制作桌椅板凳和织布机,但技术不高。铁匠能制造简单的铁农具,银匠也能打制一些银饰品。

体育娱乐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民歌有索、宰、生、拽、团曼五个基本曲调。演唱形式有领唱、对唱和一领众和。按照曲调,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即兴编唱抒发情感。所有的曲调中,索调最为丰富,多以小三弦伴奏。

按演唱的格调,澜沧县布朗族民歌分为“摆”、“栽”、“占摆”、“东麻”、“摆朋”、“素”、“东算傣”等七种形式,以独唱为主。现今最流行的主要是“摆”和“栽”两种。其中,“摆”又分为大摆和小摆。过生日、结婚、上新房唱大摆;恋爱、宴客时唱小摆。

乐器是布朗族歌舞时必不可少的,可分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种。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锣、钹等;管弦乐器有二胡、竹笛、三弦、葫芦笙、唢呐、牛角琴、洞箫、叶笛等。

布朗族的舞蹈具有全民性,舞姿优美轻盈,潇洒活泼。歌、舞、武术三者总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许多舞蹈活动常与佛教活动相联系,舞蹈形式多源于傣族舞蹈,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化,已形成自己的舞蹈风格。西双版纳布朗族舞蹈的种类有:竹竿舞、鼓舞(大鼓、长象脚鼓舞、短象脚鼓舞)、蜡条舞、猴舞、蛤蟆舞、采茶舞、拍手舞、圆圈舞、对打舞、野兽舞、老人舞、儿童舞。跳舞时,多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作伴奏。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这些舞蹈多表现人们的生产、生活、野兽的动作表情和武术动作。

布朗族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敲象脚鼓、弹琴、歌舞、打秋千、打陀螺、丢包、打竹球。其中,以“打竹球”最有特点,“打竹球”即玩“布朗球”。竹球由细竹编织而成,是布朗山寨青年男女较为喜爱的娱乐形式。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537)

上一篇 撒拉族
下一篇 羌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梦境
2023-10-01
鹤峰高速(太平段)
2023-05-02
湖北鹤峰又遇清明好采茶
2023-04-16
俯瞰杨柳池林中茶
2022-08-23
生态,2022
2022-07-28
猴妈妈的呵护
2022-06-15
鸭爸的关怀与告诫
2022-04-18
邬阳小三峡之头峡
2022-02-08
静夜(溇水走廊一角)
2022-02-07
三姊妹尖的传说,2020,鹤峰·屏山
2021-01-21
小三峡水韵,2020,木林子保护区
2020-01-21
翠竹探秋,2019,木林子保护区·大东洲
2019-11-20
紫气东来,2019,木林子保护区·大东洲
2019-11-19
最忆当年曾青春,2019,恩施·鹤峰
2019-08-22
卖菜大妈,2019,恩施·鹤峰
2019-08-22
鱼鸭共浴,2019,中国·北京
2019-08-22
天地人心,2019,中国·北京
2019-08-22
清塘踏步流童谣,2019,恩施·莲湖花园
2019-08-07
撒谷岭上下,2019,鹤峰·容美镇
2019-05-30
新庄晨曦,2019,鹤峰·容美镇
2019-05-29
人生学会分享,2019
2019-05-18
鹤峰县城新景,2019
2019-05-18
层峦深处,2019,鹤峰·燕子镇咸盈河
2019-05-16
雾谒层林,2019,鹤峰·邬阳
2019-04-29
早春农事,2019,鹤峰·燕子大岩村
2019-04-20
董家河又一轮入夏咏叹调,2019,鹤峰·燕子镇
2019-04-19
老关寨下红莲池,2019,鹤峰·燕子镇红莲村
2019-04-09
赶着牛儿下田忙,2019,鹤峰·下坪乡东洲村
2019-04-06
岭上人家,2019,鹤峰·燕子镇红莲村
2019-04-03
奉献必有我在(观漆树有感),2018
2019-04-01
有家居仁里,2018,恩施·屯堡
2019-03-30
新庄农庄,2016,鹤峰·容美镇
2019-03-28
小河边的水杉园,2018,星斗山保护区·小河
2019-03-25
永不收卷的红旗,2018,恩施·五峰山“中共鄂西特委旧址”
2019-03-23
古樟秀舞,2018,江苏·南京总统府
2019-03-22
天堑有通途,2018,利川·福宝山
2019-03-21
阳光政府,2018,恩施·新塘
2019-03-20
门口那块挂山田,2018,恩施·新塘
2019-03-20
晒制干菜,2017,鹤峰县·容美镇
2019-03-16
筛子筛与簸,2017,鹤峰·容美镇
2019-03-15
药王庙有个传说,2018,恩施·新塘
2019-03-13
人生趣与味,2019,鹤峰·杨柳湾
2019-03-09
生态山城,2019,恩施·鹤峰县城
2019-01-06
快乐童声,2018,恩施·鹤峰太平镇
2019-01-02
茶园人家,2019,宣恩·茶园村
2019-01-02
鹤峰县城,2019元旦前夕的那一场雪
2019-01-02
秋山·秋语·秋意,2018,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蒙山
2018-11-11
傲立于秋,2018,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蒙山的那棵白果树
2018-11-11
日浴,2018,恩施·龙马
2018-09-19
战场坝一瞥,2018,建始·官店战场坝村
2018-08-22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

玻璃钢生产厂家绍兴玻璃钢花盆销售企业河北超市商场美陈售价日照动物玻璃钢雕塑制作商场美陈构筑购物氛围山东玻璃钢广场雕塑定制玻璃钢公园雕塑生产厂家玻璃钢雕塑工艺制工厂玻璃钢花盆有哪些特点树脂玻璃钢雕塑视频商场美陈软装视频云浮玻璃钢蜗牛雕塑黄山玻璃钢雕塑哪家好河源自发光动物玻璃钢雕塑制作林州商场美陈植物墙浦东玻璃钢雕塑厂家报价欧式贵妇人玻璃钢雕塑东营广场玻璃钢雕塑价格鞍山玻璃钢卡通雕塑海豚玻璃钢景观雕塑图片长治玻璃钢仿真水果雕塑定制走廊商场美陈费用开原玻璃钢牛雕塑晋城价值观玻璃钢雕塑安徽玻璃钢小品雕塑上海玻璃钢雕塑怎么样聊城卡通玻璃钢雕塑江苏人物雕像玻璃钢雕塑厂家工厂深圳红色革命主题玻璃钢雕塑白银玻璃钢植物雕塑厂家水富市玻璃钢雕塑订做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